首頁>>文化湖北>>博文生活>>本頁       
 
繡遍天下(圖)


(2005-11-10 16:21:02)

    顧 繡

    顧繡,是明代上海民間發(fā)展而來的一種出自名門閨媛之手的閨閣繡。明代隆慶萬歷(1566~1620年)年間,上海人顧名世在九畝地露香園收徒傳藝,傳授刺繡,世稱“顧繡”,又稱“露香園顧繡”。它對中國東部近、現(xiàn)代的剌繡影響深入。 顧繡是中國古代婦女藝術的精華。據(jù)明版《松江府志》記載:“顧繡作花鳥、香囊、人物,刻畫精巧,為他郡所未有。而其價也最貴,尺幅之素,精者值銀幾兩,全幅高大者,不啻數(shù)金!币虼耍诿鞔鞒擎(zhèn)商埠中經(jīng)營繡品的店鋪,多以“顧繡莊”命名,以此招徠顧客。在顧繡的發(fā)展中,顧名世的孫媳韓希孟最為杰出。她在針法與用色上神妙獨到,故世稱閨閣“韓媛繡”。其所繡山水、人物、花鳥已達到“無不精妙”的程度。故宮博物院陳列有她的仿宋元名跡冊十余幀,其中的《洗馬圖》、白鹿圖》、松鼠葡萄》、《扁豆蜻蜓》皆為精品,這些作品已達到讓人分辨不出是繡還是畫的意境。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還為韓希孟的 刺繡書寫對題,并稱其為“針圣”。后世也將這類繡品稱為“畫繡”。
           

    苗繡

    刺繡,是苗族婦女盛裝不可或缺的飾物,主要有領花、肩花、襟花、背塊花、袖口花、裙鑲花、帽頂花、帽頂花等品種。苗族刺繡,整體上多為幾何構圖,古樸多姿。其圖案因繡片條、塊的不同,分為幾何二方連續(xù)式和四方連續(xù)式構圖。其圖案取材于生活中常見的草木、鳥獸、蟲魚、器具等。圖案的整體布局一般以菱形為立體紋樣,常見的是大菱形中套小菱形,小菱形又分別由不同色彩的方、圓、三角點狀組成。條狀繡片,多用點、線或線面組合,一整二剖構圖。繡片是按布的經(jīng)緯戳針,故曲線多折角。大塊繡片,如背塊花等,多用菱形四方連續(xù)構圖,并在其中布以對稱的變形幾何點及其他折線。所有繡片,粗看五彩斑斕,細觀則不同色線組圖分明,交錯重疊,既復雜多變又結(jié)構嚴謹、條理清晰。繡法很多,有平繡、凸繡、辮繡、堆花、縐繡、纏繡、挑繡、抽花等。平繡是最曾遍的繡法。這種繡法是重于圖案布局的美觀勻稱,色調(diào)鮮明,有明顯的物象感。凸繡流行于凱里、臺江部分地區(qū),它是在底布上多鋪幾層紙花,使所繡圖案凸出,有立體感。辮繡只在雷公山巴拉河一帶流行,其方法是將若干根色線編成辮子,按設計圖案平鋪于底布上,用絲線釘牢即成。圖案色調(diào)大致是青年女子鮮艷,中年以上婦女稍渾暗。如凱里、黃平、施秉等地,姑娘及較年輕婦女的盛裝刺繡以青布作底,繡大紅,間有少量白黃綠之色,亮麗醒目;中年以上婦女盛裝刺繡,亦以青布作底,以紫藍為基調(diào),間以少許桔紅、綠、白等色,顯得深沉穩(wěn)重。
      

    京繡

    京繡又稱宮繡,明清時期開始大為興盛,多用于宮廷裝飾、服飾,用料講究、技術精湛、格調(diào)風雅,民間高檔的宮繡大都與皇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(lián)系。京繡屬手工刺繡,所以在今天機繡發(fā)達的時候,為區(qū)別于機繡又名“手繡”。京繡在解放后,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特點與風格,其選料精當貴重,針工巧妙得體,色彩絢麗豪華,格調(diào)高雅。其中最好為針工中的“平金打籽”繡。這種繡,是以真金捻線盤成圖案,或結(jié)籽于其上,十分精致,華貴。
   

    發(fā)繡

    發(fā)繡,又稱“墨繡”。是以人的頭發(fā)為材料,在綢緞、絲絹或滌綸布上精心繡制的特種藝術品。具有淡雅、不褪色、耐腐蝕、利于收藏等特點。彩色發(fā)繡是相對于單色發(fā)繡而言,它是指以不同人種的天然色澤發(fā)絲為材料,遵循色彩規(guī)律,在繃平整的布帛上施針度線,塑造形象的藝術。作品的質(zhì)感效果特別好, 畫面有微妙的色彩變化,層次較單色發(fā)繡豐富,技巧靈活多變,形象更加栩栩如生。 材料的特質(zhì)屬性賦予發(fā)繡藝術獨特的魅力,具有豐富的人文內(nèi)涵,如用自己的頭發(fā)繡一幅寫真“二我”,具有生命的直接紀念意義。作品集繪畫與刺繡為一體,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和經(jīng)濟價值,又能經(jīng)久保存,千年不變,可謂收藏極品。
   

    甌繡

    由于溫州地處甌江之濱,故得名“甌繡”。400多年以前,浙江溫州地區(qū)已運用刺繡美化服飾, 繡品技藝也達到相當水平。據(jù)說甌繡最早產(chǎn)生于民間婦女之手,那時的刺繡品種有衣服、小兒帽 圈、圍涎、錦肚、婦女鞋面、枕頭、荷包等。題材只有花鳥魚蟲之類。甌繡真正成為供欣賞的藝 術品只有60多年歷史。1922年前后,溫州刺繡藝人林森友在上海一家刺繡莊發(fā)現(xiàn)了湘繡畫片, 回來后開辦了“美艷”刺繡作坊,仿照湘繡畫片的技法,改進甌繡生產(chǎn)。從此,溫州出現(xiàn)了甌繡畫片。

          

    魯繡

    魯繡——山東地區(qū)的代表性刺繡,是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的一個繡種,屬中國“八大名繡”之一。
  “齊紈”、“魯縞”早在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已是全國聞名的產(chǎn)品。當時齊國有“冠帶衣履天下”的盛譽。據(jù)《論衡》記載:“齊郡刺繡,恒女無不能者,目是而手狎也”。
   從唐代后期,我國北方連年戰(zhàn)亂,桑地及織繡生產(chǎn)受到嚴重破壞,若干織繡工人遷徙南方,北方刺繡長期衰落。直至明代后期,魯繡又聞名于世,達到高度水平。
   現(xiàn)在臨淄考古組存有東周時期的刺繡殘片,鄒縣文物保管所存有元代的魯繡珍品,故宮博物院存有較多的明代魯繡,如《百鳥朝鳳圖》、 《羅漢圖》,其構圖嚴謹,手法多樣,花紋粗獷雄健,質(zhì)地堅實,色彩對比強烈,形象生動,是魯繡杰出的代表作。

   魯繡主要特點是:構圖簡練樸實、色彩明亮對比強烈,針法粗細相間,極富裝飾性和立體感,既華麗而又素雅。其代表產(chǎn)品主要有花鳥、書法、人物。

   魯繡憑其工藝精湛、構圖和色彩迷人受到了全世界人們的寵愛。早在兩千年前的漢朝,魯繡就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亞,轉(zhuǎn)而傳向歐洲的羅馬帝國。目前,刺繡已出口到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,成為中國刺繡文化與和平藝術的使者。
                 


    汴繡

    汴繡,也稱宋繡,距今已有八百余年歷史,是我國名繡之一,素有"國寶"之稱。它以繡工精致,針法細密,圖案嚴謹,格調(diào)高雅,色彩、秀麗而著稱,早在宋代就已馳名全國。據(jù)記載:北宋時期已有"文繡院"。當時皇帝的龍袍、官員的朝服、烏紗帽、朝靴都為刺繡精品。據(jù)《東京夢華錄》載,民間刺繡也極為興盛,到處"繡簾相拓"、"錦繡交輝"。宋代刺繡工藝已發(fā)展到相當水平,據(jù)明代屠龍《畫箋》所載,"宋之閨繡畫……女紅之巧,十指春風,迥不可及'。北宋滅亡,汴繡遭動一蹶不振。

    為了繼承宋代閨繡這一傳統(tǒng)工藝,開封汴繡廠于一九五四年成立。建廠后,新老藝人在繼承傳統(tǒng)工藝的基礎上,錄蹤探微,博采眾家之長,反復試驗,在傳統(tǒng)的以平針為主的技藝之上,又創(chuàng)新了散針、亂針、滾針、水紋蒙針等幾十種針法。多種針法的交替使用,不僅能把陰陽遠近一一表現(xiàn)出來,而且表現(xiàn)內(nèi)容豐富,富有立體感。汴繡針法既長于刺繡花鳥蟲魚飛禽走獸,又善于創(chuàng)作氣勢磅礴的山水圖景,刻畫人物形象更是細致傳神。繡品既具有蘇雅潔活潑的風格,又具有粵繡明快豪放的特點。1959年汴繡《清明上河圖》繡成,作為國慶十周年獻禮,陳列在人民大會堂,它以針代筆,以線代暈,使這幅宏偉浩繁的歷史風俗畫卷逼真地展現(xiàn)在人們眼前。作品展覽時,中外客人無不嘆服。
改革開放以來,汴繡工藝又得到進一步的發(fā)展與創(chuàng)新,精品選出,如《清明上河圖》、《百駿圖》、《五牛圖》、《韓熙載夜宴圖》、《簪花仕女圖》等繡品均為國家收藏或被國外友人重金購去。此外,汴繡除刺繡之外,還有單面繡、雙面繡、三異繡及大量機繡產(chǎn)品,品種繁多,題材廣泛。
          


    漢繡
    漢繡主要流行于荊沙、武漢、洪湖一帶。漢繡作品曾多次在京展出,還參加了巴黎、華沙等國際展覽,受到好評。
 
    漢繡,以楚繡為基礎,融匯南北諸家繡法之長,揉合出了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繡法。它的用針有別于四大名繡……蘇繡、蜀繡、湘繡和廣繡,采用一套鋪、平、織、間、壓、纜、摻、盤、套、墊、扣的針法,以“平金夾繡”為主要表現(xiàn)形式,分層破色、層次分明,對比強烈。追求充實豐滿、富麗堂皇的熱鬧氣氛,繡品可以枝上生花,花上生葉,葉上還可出枝,充分體現(xiàn)了“花無正果,熱鬧為先”的美學思想,呈現(xiàn)出渾厚、富麗的色彩。

    從春秋中期到戰(zhàn)國時,楚國的刺繡品已遠銷到西伯利亞地區(qū),可見其刺繡業(yè)之發(fā)達。南方的楚國絲織業(yè)足以代表當時我國絲織品工藝技術的最高水平。屈原的《楚辭·招魂》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楚宮絲織品圖畫,“翡翠珠被,爛齊光些。蒻阿拂壁,羅帳張些;纂組綺縞,結(jié)琦璜些!鋷鋷ぃ椄咛眯,“被文服纖,麗而不奇些!边@種需求對刺繡品的生產(chǎn)、發(fā)展的刺激是不難想見的。同時,楚文化氛圍下民間戲曲的發(fā)達、巫風巫月術的盛行又為刺繡走向民間提供了生長的沃土。
 
    漢繡的鼎盛期是清末民初。咸豐年間,漢口設有織繡局,集中各地繡工繡制官服和各種飾品。清末,在武昌的營坊口、塘角、白沙州、積玉橋和漢口的黃陂街、大夾街一帶,開有許多繡鋪,漢口還有一條繡花街。當時的漢繡產(chǎn)品主要分三類:作為生活用品的有繡衣、繡枕、門簾、帳沿、繡鞋、頭巾、圍裙、荷包等,多用于閨閣陪嫁。其中,漢口的繡花戲衣頗具名氣。二是裝飾品。有壁掛、中堂、屏風、彩帳、堂彩、龍衣、獅皮、戲裝、道具等。三是敬神賽會的禮儀用品,包括神袍、袈裟、彩幡等。
 
    抗戰(zhàn)時期,日軍侵占武漢,漢口繡花街被燒毀,漢繡日趨凋零,技藝幾近失傳。新中國建立以后,漢繡才重放光華。80年代,漢繡產(chǎn)品已由原來的民用小繡品和少量古典戲劇繡服發(fā)展到帳簾、披風、被面、枕套、服裝、大幅、中堂、條屏、折頁、搖件和屏風等十多個品種。

    江陵馬山一號墓發(fā)掘出的戰(zhàn)國中期繡品,進一步證實了漢繡的歷史承載量。繡線顏色以紅、黃、綠、蘭等亮色為主,繡品以密集的滿繡填充塊面,或虛出繡紋輪廓內(nèi)的局部塊面,繡出的珍禽異獸、奇花佳卉富于立體感和虛實感,色彩鮮艷、花紋瑰麗,典雅而富麗,對漢繡藝人“花無正果,熱鬧為先”的美學觀念的形成無疑產(chǎn)生了深刻影響。

    正則繡

    正則繡是一種以針作筆、以線當色來代替繪畫的獨具特色的造型藝術。它語言抒情、樣式清新。匯集線條、色彩、技藝、材質(zhì)之美于一體、熔鑄情意神韻于一爐,堪稱藝術殿堂中的一支奇葩。

    正則繡創(chuàng)始于二十年代初,由我國著名美術家、教育家呂鳳子先生在他創(chuàng)辦的江蘇丹陽私立正則女校內(nèi)發(fā)起,并命名為“正則繡”。它的產(chǎn)生既具有傳統(tǒng)文化底蘊,又充滿新文化思想。在民族文化藝術發(fā)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。正則繡在刺繡形式上的創(chuàng)新和藝術思想上的突破,使它成為中西文化融合的結(jié)晶。正則繡的發(fā)明,為造型藝術的發(fā)展拓展了探索的空間。
                


    十字繡

    十字繡不但是中國宮廷的時尚玩法,同時又是歐洲的皇家地位的象征,在文明發(fā)展的進程中,西元前四世紀的古希臘布,就只有緞絲與連縫飾繡的發(fā)現(xiàn),在中國稱之為"紅繡"而羅馬人則將此藝術稱之為"以繡針繪畫",數(shù)百年來,十字繡帶給人們的是愉悅,因此,一直便是上流社會一種身份象征的玩法。

    從十字繡的用途上看大致分為四部分,第一是服裝、服飾;第二是佩飾、飾品;第三是日用品及家居裝飾。
第一服裝服飾在歐洲,十字繡在七八十年代時就風縻一時,在中國,早在唐代時期敦煌壁畫中就有“云肩”,“云肩”這服飾在隋唐、元代等時期,只有皇宮貴族上流社會人士方可使用(享用),其中圖象有“四合如意”、“福慶如意”等。在產(chǎn)品上有“云肩”繡包,及兒童用的圍嘴等。

    第二佩飾、飾品。佩飾在遠古時期從產(chǎn)品類別分有:荷包類、煙荷包、香荷包、腰荷包、雜寶抱肚荷包、扇套、扇袋、帕袋、眼鏡盒、飾品盒多為達官貴人之用,文人墨客之用。 從含義上有《西廂記》中的《賴柬》《拷紅》《聽琴》《佳期》《蝶戀花》等多為愛情,多子多福等寓意,平安、吉祥、如意。    
第三日用品方面。舊日的門簾,“帳掛”“枕頭”等日用品,著名時繡片有“三羊開泰枕頭頂”、“漁翁得利”、“仙壺集慶”、“福在眼前”門簾飄帶等。

         



[相關鏈接]:
漢繡
中國的四大名繡-蘇繡
中國的四大名繡-湘繡
中國的四大名繡-蜀繡
中國的四大名繡-粵繡
中國刺繡的淵源歷史
繡遍天下(圖)




(internet)

發(fā)表評論  
 
請進入東湖社區(qū)“新聞時評”發(fā)表評論>>

[新用戶注意!在東湖社區(qū)發(fā)表評論必須注冊]
 

 熱點推薦

散文隨筆
·
別讓電視忽悠你
·
文憑的荒誕(雜文)
·
閑坐小窗讀詩書
·
生命的意義
·
家長會
更多
讀書札記
·
《紅樓夢》不是某些人的“獨立王國”(圖)
·
“紅學”為什么這樣紅?(圖)
·
《她死在QQ上》:誰的恐怖游戲
·
夕陽下的訴說
·
超人氣華語小說:《成都 今夜請將我遺忘》(圖)
·
《兄弟》:離暢銷很近 距經(jīng)典還遠
更多
Produced By 大漢網(wǎng)絡 大漢版通發(fā)布系統(tǒng)女人与公拘交免费视频,黄色wwwa网站免费观看,国产综合亚洲动态图,欧美国产在线成视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