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張興旺 黃宣傳 通訊員雷宇 皮詠龍
一頭火紅的披肩染發(fā),左耳掛了顆仿鉆耳釘,牛仔上衣有8個口袋,嶄新的牛仔褲腿上別出心裁地挖了一個大洞。這便是在黃石市黃石港區(qū)時尚剪吧打工的汪一宏的打扮。“春節(jié)到了,理發(fā)的人特別多!蓖粢缓赀吀苫钸叴蛘泻,絲毫沒有鄉(xiāng)下伢的膽怯。
21歲的汪一宏來自浠水縣關口鎮(zhèn)的一個小山村,初中剛畢業(yè),父母便送他到北京學美容美發(fā),后輾轉(zhuǎn)來到黃石。
在消費方面,汪一宏不像他們上一輩的打工族那樣節(jié)儉,消費項目和城里孩子差不多:每月買衣服,200元;蹦迪兩三次,150元;下班消夜,100元;買彩票,200元;手機話費、上網(wǎng)等150元。每月1100元工資的汪一宏,基本成了“月光族”。
幾個月前,汪一宏把原來積攢的3000元錢全部掏出來,買了一部諾基亞手機,不僅有攝像頭,還能看電視。網(wǎng)上看連續(xù)劇,他一看就是一兩個小時。
生于上世紀80年代的汪一宏,盡管戶口本上仍是農(nóng)民身份,但他從來沒有接觸過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勞動,用他的話說,“自己家里的田地在哪都搞不清!
李婷是個女孩子,與汪一宏比較起來,顯得“懂事”多了。
21歲的李婷家在鄂州花湖農(nóng)村,初中畢業(yè)那年,聽說江對面的黃石美島服飾有限公司招工,拎上一套換洗的衣服就跑了過來。而今她已是公司的縫制班長,手下管著20多號人。
對于目前的生活,李婷很滿意。她的工資已從剛來時的500元漲到了1500元;平時喜歡和幾個同室女孩一起逛街買衣服;前不久喜歡上了照相,幾個人合買了部相機,一到周末就往公園里鉆。
李婷喜歡看的書是《讀者》,有感悟的地方抄下來,已抄了滿滿一大本;平時最喜歡給班里的工人講的話就是,“技術改變命運。”
打工幾年,李婷有了一些積蓄,想買個電腦,便于學習和查找資料。
李婷目前還沒有談男朋友的打算,也沒想過買房子,在她看來,現(xiàn)在交通方便,農(nóng)村的空氣很好,以后在農(nóng)村建房都行,關鍵是要學到一門技術,在城里有個穩(wěn)定的工作。
說起將來,李婷心里已經(jīng)有了一幅藍圖:“開一個服裝廠,設計自己喜歡的衣服!
20歲的陳晝與李婷同是鄂州人,老家在碧石鎮(zhèn)樟樹嶺村,初中畢業(yè),就隨父母來黃石打工,投奔在黃石楚鄉(xiāng)廚藝大酒店做廚師的堂哥,殺雞、殺魚,練刀功,做鹵菜,一步步做到了涼菜房的質(zhì)量總監(jiān)。剛進城時,陳晝穿著深藍色的廚房工作服,身上沾滿了魚鱗,有時上街,還會遭遇異樣的眼光。有一次,陳晝在某專賣店看中了一款旅游鞋,想試試腳,可營業(yè)員愛理不理地說,“你又買不起,試什么試,想過癮是吧?”陳晝感到一股熱血往上涌,他掏出身上的1500元錢,“啪”的一聲摔在收銀臺上,“這錢夠不夠?”事實上,陳晝早就迷上了名牌,像特步、安踏、森馬等,都是他常常光顧的牌子,當年工資才500元的時候,陳晝就曾花600多元買了件耐克的外衣。
在陳晝看來,爸爸媽媽出來打工,買衣服都是到小集貿(mào)市場,一件衣服常常穿四五年,辛辛苦苦積攢的錢就是在老家蓋新房子。而他們這一代,打工求生存不是目的,學一門技術,改變命運才是最終的目標。
一次逛街時,陳晝在市工人文化宮門口看到一位老人畫素描,便每月花80元拜師,學著畫人、畫鳥、畫鶴。在半年后的武漢美食節(jié)雕刻比賽中,陳晝和同事合作的《荷趣》,因自然逼真、筆力深厚而引得滿場喝彩,還給酒店捧回了一塊金牌。
前不久,楚鄉(xiāng)廚藝大酒店投資千萬元,新開了一家連鎖店,準備派陳晝過去負責涼菜制作,并讓他擁有2%的股份。“從離開農(nóng)村的那天起,我就沒想過要回去!”陳晝揚起頭,望著酒店窗外熙熙攘攘的過客,異常堅定。
記者感言跟第一代農(nóng)民工相比,其子女追求更高。他們的父母是以家鄉(xiāng)為參照物,能夠在比農(nóng)村生活條件好的城市生存下來,就感到滿足了。而他們的子女,也就是第二代農(nóng)民工,是以城市同齡人為參照物的。與他們的父母比,這些年輕人不僅向往城市現(xiàn)代生活方式,而且對尊重、平等和社會認可等有著更多的企盼;他們進城打工的目的是改變命運,最終成為城里人。 |